在浙江萧山一间不起眼的平房里,1984年的冬天格外寒冷。一位名叫高德康的年轻人,带着11位同乡,用8台缝纫机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。谁能想到,这个小作坊后来会成为年营收超百亿的波司登集团?
初心不改:严寒中的创业火种
高德康最初只是为上海一家羽绒服厂做代加工。每天凌晨4点,他骑着自行车往返上海与常熟,单程就要6小时。一次送货途中突遇大雨,他脱下外套保护面料,自己却因受凉高烧三天。‘那时候我就想,一定要做出中国人自己的羽绒服品牌。’这个朴素的梦想,成为他日后无数次面临抉择时的定盘星。
品质立命:一根羽毛的极致追求
当同行都在用低质原料打价格战时,高德康坚持选用北纬43°以上的优质白鹅绒。1994年寒冬,一批价值200万的羽绒因含绒量未达标准被全部召回。财务总监急得直跳脚,他却说:‘品牌是长跑,不能为短期利益毁掉信誉。’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品质追求,让波司登在1995年首创羽绒服含绒量90%的行业标杆。
创新破局:从‘面包服’到时尚单品
1997年行业遭遇暖冬,库存积压让众多厂商濒临倒闭。高德康却从中看到转机,带领团队研发出具有修身效果的羽绒服。他大胆提出‘羽绒服时装化’理念,引入国际设计师,将臃肿的‘面包服’变为时尚单品。这场变革让波司登当年销售额逆势增长68%,更开启了羽绒服的时尚革命。
全球视野:登顶世界屋脊的雄心
2018年,波司登登上纽约时装周。聚光灯下,高德康回忆起30多年前那个寒冷的冬天:‘我们不仅要让中国人穿暖,更要让中国品牌走向世界。’如今,波司登产品已进入72个国家,成为首个获得国际羊毛标志大奖的中国品牌。
从8台缝纫机到全球最大羽绒服生产企业,高德康用38年诠释了什么是坚守。他常说:‘做企业就像做羽绒服,要经得起最严寒的考验。’在浮躁的商海中,这份对初心的坚守、对品质的执着、对创新的追求,或许正是小工厂成长为行业巨擘的真正密码。